卢耀东荣耀几内亚
文 / 周强
2012年2月,当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队(以下简称地质二队,2012年7月改为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几内亚项目部的地质队员们听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郭庚茂要来矿区慰问大家时,这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地质队伍顿时激动了。4年来,这支队伍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探明优质型铝土矿资源量五十亿吨,是我国目前保有资源量的2倍。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国的外经工作,为所在国的矿业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此时此刻,在听到省长要来看望大家的消息时,这群久在异国的质朴的地质队员们像嗅到了祖国亲人的芬芳味道一样,喜悦激动,他们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抛诸脑后,期盼着祖国亲人的到来。这支地质勘查劲旅的带头人是地质二队队长助理、海外公司总经理卢耀东。
一、省长来到咱矿区
2月,正是非洲的旱季,室外温度有35度左右,枯黄的群山透出淡淡的绿意,和平时的寂静荒芜、人烟稀少的景象大为不同。坐落在几内亚博凯地区群山中的矿区1号营地显得格外热闹。方圆四五十公里的人们像过节一样身穿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即将在这里举行的铝土矿开发开工仪式。
地质二队的队员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前几天就做好了迎接省长的准备。
平整场地、安排相关环节,几内亚博凯558矿区勘查项目的总负责人卢耀东有条不紊地精心安排着所有的准备事项。
2012年2月22日上午10时,河南省时任委副书记、省长的郭庚茂参加了河南国际矿业公司的几内亚博凯558矿区铝土矿开发开工仪式,这是中几两国在铝土矿开发方面的第一个合作项目。
开工仪式上,彩旗招展,热闹非凡。郭庚茂省长致辞:“博凯地区铝土矿项目是河南省截至目前最大的对外矿产资源投资和开发项目。相信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一定能够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极大促进博凯地区和几内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为中几传统友好关系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驻几内亚大使赵立兴、几内亚副总理欧斯曼·巴、几内亚地矿部长弗法纳等出席并分别致辞。
赵立兴大使在致辞中说:“博凯地区铝土矿开发项目是中几两国在铝土矿开发方面的第一个合作项目。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这一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欧斯曼·巴说:“目前几内亚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处于非常艰苦的状态,河南国际投资建设的博凯地区铝土矿开发项目建成后,必将促进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博凯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临近中午,郭省长健步向地质二队矿区1号营地走去。“郭省长来了,郭省长来了!”一个在大门口眺望已久的地质队员激动地说。雀跃的人群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郭省长看到帽子上印有“河南地矿”字样并排成一字长龙的地质队员们,疾走两步,主动伸手与身着统一服装的40余名地质队员一一握手问好,并高兴地与他们合影留念。
步入占地20多亩整洁的营地,“河南地矿”和“河南省地矿局地质二队1号营地”的鲜红标牌格外引人注目。
郭省长环顾四周,将目光落在眼前地质队员粗糙、朴实的脸上,他赞扬说:“你们辛苦了,真是不简单啊!只知道你们走出来了,没想到走出来的队伍这么多,走出来的这么好,取得的成绩这么大,能在国外建立如此精良的基地。你们为河南省作出了贡献,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郭省长还强调:地矿局不仅要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还要积极参与矿业开发工作;既要把国家的事做好,还要壮大自己的实力,争取更大的作为。
省长的一席话让在场的的卢耀东和他的队友们心潮澎拜,这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未来寄予更高的希望。
回想几年来的种种艰难险阻,卢耀东眼中饱含着泪花。 省长的肯定,就是对他和他的队友们最高的褒奖!
此情此景,也深深打动了我国驻几内亚大使赵立兴,他紧握着卢耀东和地质队员的手说:“你们这些地质队员真不简单,找到这么大的矿,为祖国争了光。”
郭省长一行在营地里边走边看,一路上, 他认真向随行的河南省地矿局局长唐全国询问着几内亚地质找矿和队伍等有关情况,仔细询问了出国地质队员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听到唐全国局长的回答和介绍,郭省长不时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唐全国还向郭省长汇报了地矿局的“走出去”战略,当听到河南省地矿局在国外有130多个矿权,涉及到20多个国家,常年在国外工作的有600多人,成为引领省内大企业和国内大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时,郭省长对此更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郭省长要求随行的有关部门领导:“你们一定要大力支持河南省地矿局的走出去工作,并积极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力争在国外取得更大的成果。”
下午2时,当地室外气温已高达43度,时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的张启生在唐全国局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整个营地、职工宿舍、办公室和车辆设备,并与地质队员们亲切交谈。
在70余台车辆和20多台钻机前,张启生动情地说:“这次切身感受太深刻了,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的广大职工的先进事迹,见到了以前想象不出来的场景,让人震撼,让人感动。在国内也见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河南省地矿局真是一支能征善战、能打硬仗的队伍,地质二队代表着一流的水平,海外创业河南省地矿局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为河南国土资源系统争了光。今后要注重宣传好自己,宣传好几内亚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了解我们。”
领导的这番话让队员们的激动化作了满腔的热情,化作了在国外找矿的更加坚定的信念。
领导们走后,地质队员们兴奋的心情久久未能平息。1500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经历的无数次风风雨雨都化作了胜利的微笑。省领导不远万里到国外一线矿区来看望慰问地质队员,这是省领导对河南省地质工作者辛勤工作的高度认可,这是对他们成绩的充分肯定。
这不仅是地质二队职工的光荣,是河南地矿局的光荣,更是全省地质队员的光荣。
经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他们都无怨无悔。
二、一个老地质人的经历
笔者初次见到卢耀东,是在2008年底的一次报告评审会上。
他中等个头,黝黑的脸庞上一双有神的大眼透着坚毅的目光,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胡须刮得干干净净,给人的感觉有点严肃,说话铿锵有力、底气十足,一看就是个干练人。
1957年出生于河南济源的卢耀东,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地质工作,先后任地质二队项目负责人、队长助理、海外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2011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回顾卢耀东同志走过的地质之路,不仅仅是以他往日的业绩而骄傲,而在于对他实现人生壮举进行的探索和思考。他曾经有着和大多数地质队员一样光荣的找矿经历和人生阅历:
1988年出任二队最大的地质一分队技术员时,胜利完成地矿部的招标项目——小秦岭东段1/万石英脉地质调查和菜碟沟金矿勘查。
1990年主持了洛宁虎沟金矿南矿段普查和北矿段详查会战,其勘查成果荣获1991年地矿部找矿成果三等奖。
在野外,他一个包,一个锤,一杯凉水,一个馍,这一干就是10多年,一年年的找矿经历中,他以“三光荣”精神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崇山峻岭中践行着一个地质队员的找矿梦想。
在地勘单位改革的阵痛中,他带领队友们既开过金矿,也摆过地摊……在行业最不景气、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气馁,更放弃过找矿的梦想。
2006年,他以第一标的竞标成绩一举将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基金招标项目——荥巩煤田深部煤勘查项目拿下。历经2年多的野外工作,顺利通过中央地勘基金中心专家组验收,探煤炭资源量3.8亿吨。
三、挺进坦桑尼亚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却也是个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
2007年,以地质找矿为主业的地质二队积极响应号召,在河南省地矿局“走出去”工作的总体工作安排下,卢耀东勇敢地挺进非洲资源市场,这一年,卢耀东50岁。50岁,已经到了古人说的“知天命”的时候,年轻时的热血和梦想都或许已经远去,豪迈和激情也走在渐渐消退的路上,就如一叶扁舟,到了顺流而下的时候。但是卢耀东却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和倔强,黑发中夹杂着几根白发的他这次依然选择了逆流而上。毕竟, 人生能有几回搏?从此,他与非洲矿产资源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1月,挺进非洲的大幕激昂开启,年过半百的卢耀东作为考察团的地质专家第一次踏出国门,到坦桑尼亚进行矿产资源考察,扛起了“走出去”的冲锋大旗。
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在拉丁语中意为“阳光灼热”。中部非洲是一个起伏不大的高原,赤道横贯大陆中部,四分之三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5度以上,几乎全年都是夏天,故被人们称为“热带大陆”。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一直生活在温带、一年四季分明的人来说,极不适应,简直就是种折磨。
就在坦桑尼亚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卢耀东带领他的队友们完成了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成矿带上空白区的选择等等这些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吃住条件极差,连开水都喝不上,加上当时正值雨季,蚊虫肆虐,年过半百的卢耀东在一次考察途中病倒了。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是感冒。吃了感康,持续几天还没好,病情反而越发严重,浑身没劲,吃不下饭,到后来高烧40度,床都起不来了,原来是感染上了非洲的恶性疟疾。
人在生病的时候,感情格外脆弱。他想起国内温暖的家,多想在这个时候躺在家里舒适的床上,吃上一碗妻子做的可口的面条,和孩子唠叨两句学习、工作,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干都不想,就闭着眼睛养养神,但是心里明确地知道热茶在左亲人在右,唉,这样的生活,如今只能想一想来慰藉自己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伤感也是一闪而过。他怕耽误野外考察的行程,没有去千里之外的该国首都医院,而是找了当地一家小私人诊所进行治疗。
为了尽快启程,他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坚定地对医生说:“用最快的方法——24小时治疗法,尽快治好。”
哪知道这种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体质,更不知道奎宁的毒副作用如此之大,连续输液24小时后他虚弱的根本无法站立,吃了东西就会呕吐,最后连胆汁都吐了出来。
卢耀东苦笑着对同事们说:“只想着平常自己身体那么好,没想到这家伙这么厉害,折腾得我扛不住了。”
他们只好在一家小旅馆里休息了两天,第三天他刚能站稳就带着队友们继续踏上了野外的征程。
同志们都劝他:“再休息两天吧,你的身体现在还很虚弱啊。”
“不行,时间太紧了,大雨季一来啥也干不成了,还是朝前赶吧。”
就这样,将近4个月的实地考察,他的足迹基本踏遍了坦桑尼亚的每一个成矿带,最终考察组在坦桑尼亚选出了8个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在坦桑尼亚地矿部实施了矿产勘查登记,5个矿权地得到了批准,为该队“走出去”打下了基础。
四、 进军几内亚
2007年下半年,河南国际矿业在几内亚取得的558平方公里铝土矿区对外进行勘查招标。
由卢耀东同志主持该项目技术标、商务标的制作和投标工作,从项目的现场踏勘、总体设计到组织实施方案的编制,都是他组织完成,最终以第一标夺得项目勘查权,勘查总合同额超过1.5亿元。
2007年11月1日,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队与河南省国际矿业开发公司正式签订了“几内亚共和国博凯地区558铝土矿第一期勘探合同”。
这是该队有史以来签订的合同额最大的一个地质找矿项目,更是该队第一次承揽的国外大型地质勘查项目,对当年只有300多名在职职工的队伍规模来说,该项目承载了二队职工“走出去”的梦想和全部的希望,是拉动地质二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年,该项目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战略推进计划”。
铝土矿是河南重要的战略资源,铝土矿资源比较丰富,分布集中,易采易选,是我省主要优势矿产之一。全省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7.6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5.1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二。据调查, 2006~2008年消耗9600多万吨,2009年以后,每年消耗的铝土矿资源储量在4600万吨左右。这样,从2005到2010年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储量将消耗掉2.2亿吨左右,据此速度,现保有的资源储量到2016年将全部消耗完。
铝土矿已经成为河南省的稀缺资源。如果在国外能找到铝土矿,将对我省、我国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位于西非的几内亚是镶嵌在大西洋畔的一颗明珠,原生态椰子林、棕榈林摇曳出一片美丽。该国地形复杂,全境分4个自然区:西部(称下几内亚)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中部(中几内亚)为平均海拔900米的富塔贾隆高原,西非3条主要河流——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均发源于此,被称为“西非水塔”。东北部(上几内亚)为平均海拔约300米的台地。东南部为几内亚高原,有海拔1752米的宁巴山,为全境最高峰。沿海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内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如果只是去游玩,那绝对是一次美妙而享受的旅行,如果是去跋山涉水找矿,那艰苦卓绝的程度将令你心生惧怕、望而却步。
大雁高飞离不开领头雁,羊群抱团不可没有领头羊。
安排谁去当先行者?地质二队领导班子一时陷入了矛盾之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时任总工办主任的卢耀东同志来担任总负责人。
作为前期专家考察成员的他,深知几内亚的恶劣环境,不仅自然条件差,又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他也深知这次勘查工作任务的繁重,当时国内没有同类型铝土矿的勘查规范,而地质二队也没有在国外独立承担大型勘探项目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对国外情况不熟悉,他深知会面临着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表情严肃地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他深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这次在非洲舞台上能有所作为,那么以后寻梦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为了离梦想更近一些,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卢耀东和他的地质队员们,充满了在国外找矿的激情。
时间紧、任务重,卢耀东接到任务后,马上开始统筹安排,从项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护照办理、设备购置、物资报关到项目人员出发,前后只用了一个月时间,22个集装箱先后顺利到达了几内亚。
向西,向西,一路向西。经过近20个小时的飞行,他领着一群从未走出国门的地质队员第一次把河南地质找矿的大旗插上了非洲大地,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地质勘探工作。
汽车在几内亚国内走了几百公里,沿途看不到大片的村庄,繁华的市场,只看见几内亚人稀稀拉拉地散住在公路边。到处都是棕榈树、芒果树和猴面包树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杂草。
2008年1月20日,经历了两天的旅途劳顿,卢耀东和18名项目前期工作人员带着22个集装箱、上千万件近500吨的物资设备,在一个荒芜人烟的矿区安营扎寨。
“夜晚轮流值班,看护这些上千万的财产,决不能丢失一件。”卢耀东下了命令。
天当房、地当床,啃的是干硬的面包,喝的是附近的河水。没有旅店,没有餐厅,没有超市,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连口自来水也喝不上,能喝的就是附近的河水,可那是什么样的水啊!河里满是树叶和牛羊的粪便,没办法,只好提前用桶舀起河水,沉淀后再烧开喝。
就这样,18位勇士在卢耀东的带领下仅用15天时间就建成了占地1.5公顷的标准化项目工作营地。
2008年2月,地质二队第二批96名地质队员先后来到几内亚博凯地区的基地。
进入项目工作区,卢耀东根据有限的资料和一张粗略的地形图,带领队友们克服了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等困难,对整个矿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踏勘。
“万事开头难。我们一定要选好初期的勘查区,争取一炮打响。”卢耀东对他的队员们说。困难是多,但是困难非但没有吓退他们,反而激起他们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豪情。
他们每天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每到一个观察点,卢耀东都要认真研究地形地貌和岩石特征,经过几天超常规的工作,最终确定了首勘区的范围和基地建设地点。
几内亚的铝土矿属红土型铝土矿,矿体基本上就裸露在地表,其资源量占世界铝土矿总资源量的3/4。由于几内亚的铝土矿具有品位高、易开采和易加工的特点,故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开采的焦点。这样条件好的找矿靶区对勘探队员们也极具诱惑。
大干一场、大显身手,这样的想法激荡在每个地质队员心中。
五、 不屈不挠过五关
几内亚博凯地区险恶的工作环境出乎所有人预料。要在这里工作下去,就要先过五道关。
地质队员们在几内亚首先要过高温关。这里地处赤道附近,每年只分雨、旱两季,由于雨季天天下雨,并且雨量特大,根本无法开展地质工作,故只有在每年的12月至来年5月的旱季才能开展野外地质工作。
旱季几个月滴雨不落,树木落叶、杂草枯萎、河流干枯,上午一过十点,火辣辣的太阳就开始炙烤大地,气温很快上升到四五十度,下午三四点钟气温最高可达50℃。矿区除了低矮的灌木丛就是光秃秃的土地,叫人无处可躲,站在太阳底下,不活动汗水也会湿透衣服。
为了凉快点,三分之二的男队员都剃了光头。
“这样,洗头省水,又方便。来到这里也不讲究什么好不好看了,反正也没人看”,卢耀东说。
他们要在558平方公里区域内开展地质调查,6月雨季来临之前必须完工。
卢耀东给队员定下了铁的目标:3月苦战, 4月大干,5月完成,6月回国。
“工作了20多年,吃了不少苦,但是没想到这次这么苦”,他说。
其次,要过饮食关。饮食问题也是地质队员们面临的难关之一。这里吃蔬菜,要去几百公里外的首都买,那里有卷心菜、土豆、洋葱、还有很小的番茄。因为路途遥远,他们每月会派专门车辆行驶6个小时一次性买回一个月要吃的蔬菜。但是长期吃固定这几样蔬菜,地质队员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反胃。偶尔赶上附近居民杀牛时,有机会买点肉改善生活。
野外气候炎热,大家早上吃完饭出工,中去都是在野外带点干粮、方便面将就一顿,因此,晚上这顿饭就显得尤为重要;负责后勤保障部经理贾晓东也深知这一点,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再不让大家好好吃顿饭,就太说不过去了!为了保证大家的体力,卢耀东规定,每两周休息一天,休息的头天晚上,要集体聚餐。因此,除了安排基地建设,贾晓东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采购食品上了。基地与外界交通不便,每次采购都要跑很远,到海边买鱼就更别提了!有一次,他们想给队员改善生活,便决定去海边买鱼。贾晓东开车早上七点多出发,连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到海边已经中午,鱼市都接近尾声了。买了鱼,又害怕天热鱼肉变质,来不及吃午饭,又赶快往回赶,一路狂奔。回到基地,已经晚上八点多了,一天水米未进的老贾,又招呼大家卸车。等东西卸完了,才发现车的后减震钢板生生地给压断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是一个基本问题,是生存者每天都会面临的,但是这么一个生存层面的问题,到了几内亚的基地就成了最艰难的问题。谈到在几内亚的吃饭问题,卢耀东有很多话要说:
“你们没有见过背着锅上山的地质队员吧?我们的地质队员开展地质填图时,为了节约时间赶工期,每天都像过去行军打仗一样,走到哪里,都背着铁锅,到了吃饭时间,找几块石头一支,拣点柴禾,煮点面条。饭好了,就不知道从哪里飞出来那么多的蚊蝇围着你嗡嗡转。蚊蝇多的时候,吃饭时我们都不敢张嘴,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吃饭时你敢张张嘴,马上就会有四五个蚊蝇飞到你的嘴里。如果你用巴掌拍下头顶,一巴掌下去至少可以打死10个呢。”
第三关,地质队员们还要攻克交通不便这道难关。几内亚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全靠自己解决。乡间土路不通矿区,为方便工作车辆行驶,他们修了10公里的路才进入矿区。矿区内每年还要修上千公里的钻机道路。
工程区域都是密林,要想开钻,就必须先修路。“修路在那个地方实在是太难了。”卢耀东说:“刚开始修路主要是为了找钻孔。技术人员定好孔位以后,订上木桩做为标记,但矿区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孔位十分难找,几个人一天只能找2至3个孔,严重影响着工作进度。钻探工作是此次工作关键中的关键啊!”
出人意料的艰苦的自然条件,更加给野外作业带来不便。负责修路的白利辉因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觉得完不成任务,没法向同志们交待,急得堂堂七尺男儿大哭起来。看到这么不利的自然环境,项目部的每一个地质队员心里都憋着一股火,身上都憋了一股劲。
地质队员们会经常受些小伤,特别是钻密林时,每次他们都得压低草帽的帽檐,密林就像无人区,需要他们自行拿着砍刀开路,大大小小的树枝枝繁叶茂,有些树枝还带刺,前一个人走过,走在后面的如果不戴帽子很容易被树枝回抽在脸上或者眼睛上,极容易受伤。
矿区内人烟稀少,没有道路,项目工作人员每天强忍40多度的高温穿行在密不透风的灌木、杂草之中,还要忍受毒蛇、马蜂、土蜂和无数只苍蝇的侵袭。他们早上7点出工,不到8点气温就能高到30度,中午12点到下午4点之间,气温更是从未低于40度,在一些山坳中气温能达到50度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到晚上7点收工,同志们的衣服从没有干过,每天每人带4000毫升水都不够喝。
旱季时,由于工作区漫山遍野都是被砍伐倒的树,已被晒成橘红色,只等彻底晒干烧山后才可以耕种。走到跟前才发现山野似乎更像一个大的弹簧床,高40至100公分的树干树叶遮挡着下面密密麻麻如刀尖般锋利的树桩。地质队员们人手一个长长的木棍,走上“弹簧床”,3个小时他们在毫无遮挡的阳光下暴晒,汗流浃背,他们步步小心,每个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小心”二字,当走过这片“弹簧床”后,他们腿都是软的。
回程路线他们选了一条相对好走但远两三倍的路程,由于来的路上耽误时间太多,他们加紧脚步,背着仪器赶路,几个小时大家一刻也没有停歇,怕一歇就走不动了,水壶已经空了,每个人的嘴都干裂了,他们继续坚持着,生怕走到天黑都走不到车前。有一个同志中暑了倒在地上,满脸通红,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说:“你们走吧,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大家把他拉了起来,困难地继续往前走,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看到那辆熟悉的白色皮卡时,不知哪来的动力,他们竟然跑了起来,拿起车上备用的几瓶军用水壶瞬间就躺在地上痛快地仰天长饮。他们软软的躺在地上,尽情地喝了个饱,似乎力气一下子抽空了,看着天上那无污染的美丽云彩,泪从他们的眼角就那么流下来。
还有各种毒蛇、毒虫。眼镜王蛇、蝰蛇、绿曼巴蛇等剧毒蛇类在矿区内随处可见,成为野外工作的重大安全隐患,为防不测,项目部专门制订了防蛇和治疗预案,将有抗蛇毒血清的美铝医院作为就近定点医院,并要求项目工作人员随身携带蛇药。即使这样还是有两名当地雇工遭到蛇咬,好在预案执行得力,才免遭不幸。
马蜂和土蜂是山林中最为难防的攻击性小动物,没有一个项目工作人员逃脱过它们的袭击,特别是修路、钻机、地表和测量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被蜇伤。钻探机长梁平均、修路人员付小兵是被蛰伤最重的人员,一次被蛰了近百针,并导致休克,好在配备有现场医生,处理及时才免遭不测。
2009年4月,他们在推倒一片树林修路时,成千上万只马蜂飞了出来。几内亚当地一名工人燃起一把火想烧马蜂,可推土机还在里面,钻工符晓斌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中,将推土机开了出来。当时,符晓斌头上被马蜂蜇了40多下,不一会就休克了。“当医务人员一根刺一根刺向外拔的时候,我的心都是痛的”,卢耀东说。
硫酸虫是无法防范的小虫,在皮肤上爬过时基本没有感觉,但几分钟过后,它爬过之处就会鼓起一串水泡,水泡破裂后疼痒难忍,加上当地气温很高,又极易感染,很多同志都深受其害,就是好了,也会留下深色伤痕。
每得知一个队员受伤,卢耀东都亲自看望,要求医务工作人员认真清理伤口,确保每一个地质队员的生命安全。
黑猩猩是矿区内的常住“居民”,它们的地盘意识很强,由于施工要在矿区内修出300米的路网,人与黑猩猩的遭遇常有发生,人多时还没有什么危险性,但人少时就会受到黑猩猩的围攻。
“丛林中真是惊险啊!”机长陈强感慨道,“4月初的一天,修路过程中他们遇到了3只大猩猩,其中1只身上还背只小猩猩,朝队友们发出惨烈的叫声,“我们当时都吓呆了,站在原地不敢动,在电视中见过的身躯庞大的黑猩猩现在近在咫尺。幸好几分钟后,大猩猩离开了,要不真的不知道会发生啥事。回基地后,当地人告诉我们那几只是母猩猩,有把人掠走的癖好。当时没出事情,是我们的幸运。”
修路负责人李建、钻机负责人陈强在野外独立工作中都受到过黑猩猩的强烈围攻,好在他们有步话机,呼救后附近的大队人马及时赶到,才化解了灾难。
寻常的苍蝇在几内亚变得不寻常。可能是与当地牛羊散养有关。天热人出汗多,苍蝇就围着人,耳朵、眼睛、鼻孔和口腔是它们的最爱,不论怎样扑打都无法驱离,骚扰得人无法工作。钻机工作人员地点比较固定,受苍蝇的侵扰更为严重。为驱赶成群的苍蝇的围剿,钻探人员只好在钻机旁烧上一堆火,才勉强能干活,40多度的气温再加上火烤,用汗如雨下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为此专门从国内发运了一批防蜂帽,配发给每位工作人员,但中午在野外吃干粮时还是无法避免连苍蝇一并吞下的结果。
在几内亚,疟疾也是每一个地质队员要面临的一道关。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是由雌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疟疾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并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大、毛细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凝血,从而减少了脑、肾、肝、脾的血液灌注量,造成这些器官组织缺氧、受损而引起各种综合征。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地质队员们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感染后高烧,颤抖,结膜充血,口渴,呕吐,下泻,头痛剧烈,辗转不安甚至昏迷,不仅令人十分痛苦,还有生命危险。
沉默寡言的卢耀东见到同志们时,最多的问候语是这样一句话:“最近没发烧吧?”关切的眼神中透出慈爱。不发烧成了地质队员们的奢侈要求。
每年4至5月份是几内亚野外地质工作最佳时节,而此时又赶上当地村民在雨季来临前的砍树烧山时间,一到这时候,满山烟雾弥漫,车辆无法通行,钻机无法撤离,好多次我们的车辆和钻机被大火围困,是同志们奋力扑救才免得车辆设备被烧毁。
面对这些困境,卢耀东和他的队友们没有退却,他们一靠顽强,二靠机智,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越挫越勇,越战越强,最后每个人都成了非洲生存专家。有了经验,懂得防范之后,他们的工作慢慢步上正常的轨道了。
六、科技攻关破难题
刚到几内亚时,用的是机械岩心钻探工艺,由于对这种铝土矿只能采取无水钻进,效果很差,一个回次最多只能进尺10厘米,最好的机长每天也只能完成一个15米左右的钻孔。
进入3月份以后,钻探生产全面展开,但钻探工艺还不够成熟,钻探进度还上不去,可又没有其他钻机可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钻探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矿区项目部在钻探施工中开展了米进尺奖励劳动竞赛活动。
3月10日,劳动竞赛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钻探日报》也正式出版了。
每天大家回基地吃完饭后,都会看张贴在食堂门口的《钻探日报》,看看各组的钻机进度和见矿情况,相互比,互相赶。
为了赶进度, 16台钻机铆足了劲儿,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为了争取时间,上下钻机地质队员们都是跑步前进。由于天热潮湿、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地质队员们平均瘦了10斤左右,卢耀东更是瘦了20多斤。
前期施工的35个预查钻孔,地表的风化层有10~20米,经取样化验,只有一个样品铝土矿含量40%,他们以为搞错了,一核查,还是如此。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卢耀东心急如焚,白天他亲自驾车跑野外,进行现场调研,晚上对照化验结果找规律,连续三天三夜他连一分钟都没休息,最终他初步探索出几内亚铝土矿的成矿规律,据此立即调整钻机施工区域,并跟班调研。又调整工作方案,并建议:不在地势平缓的平台上打钻,转到山上打钻,并将孔距调整为600米。
4月5日,河南国际矿业公司同意他们的意见并对矿区的勘探工作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基本意见是:完成原计划100平方公里的600×600米钻孔,扩大范围,在558平方公里内选择有利地段投入钻探工作。拉出最好的汽车钻到外围打。经过战略性调整,第二批化验单报出时, 56个钻孔有51个钻孔见矿,见矿率高达90%,所有的样品品位都在40%以上。高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项目勘探工作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但钻探速度慢仍是摆在卢耀东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他坚定地对同志们说:“攻关,一定要把这个难题给拿下来!”
为了提高钻探效率和解决化验结果失真问题,在卢耀东的带领下,针对几内亚铝土矿的钻探工艺科技攻关开始了。他带队到其他国外勘查公司进行调研和观摩。他们以国内的螺旋钻为原型,并加装刮刀钻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上百次的改进和试验,终于研制出了刮刀型长螺旋钻具。通过现场对比试验,这套钻探工艺的钻探效率较机械岩心无水机械岩心钻进工艺的钻探效率提高了4倍多,岩心采取率全部达到100%,并且彻底解决了化验结果失真问题。
该钻探工艺得到了几内亚地矿部和我们国内专家的充分认可,填补了我国同类型矿产勘查钻探工艺的空白,并达到和超过欧美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类似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可卢耀东硬是凭着坚毅的性格、过人的勇气、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带领着他的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七、严把质量重效益
卢耀东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不止一次在会上强调:“质量就是生命,是这个项目的关键,每一个人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谁不按规程取样,就严肃处理”。
新的钻探工艺的应用提高了钻探效率,但由于没有详细而严格的操作规程,样品混染严重,他亲自带队到钻机上进行现场反复实验,详细规范和制订每一项操作方法,并编制成册在全矿区推广应用。
由于工作量很大,时间紧张,工程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地质队员单纯追求施工速度,忽略了对质量的要求,甲方代表在现场发现后,下达了整改意见书。
当天晚上,卢耀东就召开了钻探地质编录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紧急会议,平时脾气温和的他这次发了火。他双手撑在桌子上,由于愤怒而紧绷的血管凸显在额头,充满血丝的双眼瞪着在座的所有人员,缓慢而严厉地说:“如果不能严格按照质量完成施工任务,那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我,都是地质二队的罪人,我要求你们各个部门马上拿出整改方案,如果不能让甲方满意,你们就可以马上背着耻辱回家了。”他转过头盯着地质部负责人高灶其,“老高,这由你负责,如果弄不好,你第一个回国。”
这个与他共同奋战了半辈子的老战友,涨红了脸,看着他,嘴唇抖动着,什么也说不出来。那夜的紧急会议整整开了5个小时,直至凌晨,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向所有人员交代清楚。
没有严格精细的管理,就没有英勇善战的队伍。有一次项目部刚开过会强调钻探编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天他和项目监理在现场又发现有位同志还在犯同样的错误,他当即决定,让这个队员立马回国,机票自理。
这个同志反复检讨,可再说再求情也不行。他头一摇一口回绝:“定下的制度,谁也不能违反,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这件事情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把质量不当回事,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工作,质量在整体水平上提高了很多。
为了及时掌控项目的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他每天开车穿行于地质、水工环、钻机、测量和修路各班组之间,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共性问题开大会,个性问题现场解决。他常说:“工作要进度,质量不马虎,问题不过夜”。在每期勘查项目工作的3至5个月里,他在矿区自己修建的简易便道上就驾车行驶上万公里。由于矿区道路全部是用推土机推出来的简易道路,尖刀样的利石、树根遍地,车胎无数次被扎破,都是他自己更换。他乐观地说,“在地面温度高达60度时一个人换轮胎那叫一个热,不一会就会像篜桑拿一样大汗淋漓,排毒养颜,你们在国内根本享受不到。”
八、临危不惧赶工期
在项目全力筹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08年12月23日,几内亚国民议会议长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该国总统兰萨纳·孔戴22日因病去世。总理宣布将举行为期40天的全国哀悼活动。消息宣布几小时后,一个自称“民主全国委员会”的军方组织宣布发动政变。
地质二队也发出停工和撤回项目工作人员的通知。真是晴天霹雳。在大家撤离的每一天卢耀东都提心吊胆,网上浏览几内亚政局的变化成了他每天工作的重要部分,并且全天候保持与几内亚工作人员的密切联系,真可谓度日如年。
语言不通,政局不稳也困扰着地质队员们。有一天,卢耀东、田国仁和李松晓在首都准备返回办事处时,听到了城内响起了阵阵密集的枪声。
他们心里一惊:“这是打仗了,得尽快回到住处。”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碰到几个拿枪的军人用枪指着他们把车拦下。翻译不在,语言不通,他们谁也不敢说话,胆战心惊地按着他们的意思向前跑了十多分钟,把他们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那几个人下车一边朝前方打枪一边向远处走了,卢耀东他们这才急忙回到办事处。
天渐渐黑了,大家却一点睡意也没有。卢耀东拨通了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发生了什么事?”工作人员告诉他:“发生了暴乱,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外出。”“我们的人员都很安全,现在全部在驻地。”他们认真商讨了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和应急方案。
晚上,紧密的枪弹在周围响了四次,大家谁也没有敢睡觉,把大门严严实实地关上,一边抽着烟,一边胡思乱想,一边静静地等待着时局的进展。天亮后,枪声渐渐沉静了,他们才轮流睡一会。
随后,是全城戒严。两天时间里,他们哪儿也不能去,只得呆在办事处,焦急地等待外面的消息。没水没电,就吃点干方便面。他们很担心,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去,有的人甚至想好怎么写遗书。
那种心情,不在现场,你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还好,暴乱两天后平息了。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还心有余悸。
直到2009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一),最后一批项目工作人员才安全回到北京。
首都发生了暴乱,可野外工作一天也没停下来,并努力朝前赶超。
为了及时调整优化勘查方案,卢耀东每晚都要根据化验室当天报出的化验结果,指导技术人员对每个钻孔进行矿层划分,计算钻孔的矿层厚度、平均品位,并将矿体和矿床的平均厚度和平均品位也全部计算出来,再标在地质图上进行研究,为精确指导钻探施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09年由于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他们仅用了70天时间就施工了2900多个钻孔,当最后一个钻孔的化验结果报出,卢耀东已将全部钻孔的矿层划分好,并将矿体和矿床的平均厚度和平均品位也计算完毕,为6月10日的专家验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两个月后几内亚的政局基本稳定下来。2009年3月12日,地质二队又在北京与中电投国际矿业正式签订了几内亚3650号矿区一期勘查合同。3月15日河南国际矿业也给二队下达了复工令。这两个合计为1.5亿元的项目同时开工,并规定在6月20日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全部野外作业。
这一次,施工起来比一期更难,时间更紧,困难更多,环境更险。但卢耀东和他的团队和困难打交道,已经不是第一回了,他们毫不畏惧,敢于向困难说不,敢于迎着危险而上。
九、突破重围见宝藏
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完成勘查任务,他对558首期勘查经验进行了充分的总结,通过周密的工作计划、详实的工作实施方案、大胆的工作部署、有机的协调机制建设、全方位的技术监控、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和铁的纪律,建立起完备的境外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带领大家向着胜利前进。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基本上每个旱季完成一期勘探任务,为了能够按合同期完成项目野外工作,项目野外专家验收时间都是在合同中提前约定好的,项目野外工作开始前,他就将项目的地质、水工环、钻探、浅井、测量、化验、修路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精确计算,并将工作分解到每人每天,项目野外工作从第一天就开始倒计时,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夜里10点前要将当天的工作进度情况汇总到位,哪个班组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就要进行谈话,发现存在的问题,拟定补救措施,只有确保每一个班组不欠账并超额完成任务,才能确保雨季来临前全面完成野外工作。
任务量重、工期又紧,他自己更是冲锋陷阵,不论白天黑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不断感召着所有的队友。
他说:“我不带头向前冲,怎么好叫别人朝前冲。当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就要比别人干得更多一些。”
为了全面掌握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矿床地质特征,他白天跟着班组搞调研,晚上盯着职工们将当天施工的钻孔和报出的化验结果上图,并仔细和项目部的同志们研究安排好第二天的具体工作,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
每个晚上,他房间的灯总是最晚熄灭,烟雾缭绕中,年过半百的他,微微颤动着头,爬满了皱纹的黝黑的脸,握着笔,看着图,思索着……
哪里的矿最好,哪里的钻机没有柴油了,哪个钻机钻进了多少米,哪个钻机出现了故障,哪个队员受伤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看着职工们疲惫的身躯,他动情地说:“不是我不讲人情,拖一天,工期就会推迟一天,损失的是单位,是大家。”
卢耀东同时主持两个超大型矿区的勘查技术工作。3月,这两个项目总施工人数达1000人,其中,项目实施人员400人,使用当地雇员超过600人,使用钻机、卡车、发电机等各类设备近500台。
各项协调工作,也让他忙得团团转,天天穿梭在各个工区之间,3个月没有休息一天。
国内是按月发工资,在当地,工资是按周发,有的当地雇员甚至要求按天发;他挣够一周的工资,他就不干了,到城市里玩乐,钱花完了,又回来继续工作,你不要他还不行,当地法律是保护他们的。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把所有的工作在脑海中过一遍,明天需要处理哪些事,急需办理的事项。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牵扯着卢耀东的神经。
终于,在雨季来临前,他们艰难地啃下了几内亚的第一块“硬骨头”。
经过项目部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200余名当地工人的共同努力,地质工作者们在4个月的工作时间里,首勘区施工钻孔627个、外围119个,总计746个;完成地质填图105.81平方公里,定地质点4440个,编录钻孔746个、浅井23个,采集、加工样品13000个;测地形图100.5平方公里、勘探线剖面337公里;水、工、环地质调查各100平方公里。发现了特大型和超大型工业矿体,最终探明一特大型铝土矿,是河南省铝土矿保有资源量的2倍,取得了“找矿成果”和“勘探速度”两大突破。
该矿是河南地矿局为省内国有大型企业找到的最大的一个铝土矿床。
“作为业主单位,我们很庆幸选择了河南地质二队作为资源勘探工作的合作伙伴。他们作风顽强,敢打硬仗,值得信任。”中电投国际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成梁赞扬道。
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驻几内亚原大使火正德带领20多名大使馆工作人员,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基地看望地质队员们,体验地质队员们的艰苦生活。使馆工作人员不时询问他们的生活工作经历,听了他们的介绍,使馆工作人员被深深感动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你们吃了这么多的苦,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太不容易了。”
火大使激动地说:“你们是第一批在几内亚勘探大型矿床敢吃螃蟹的中国人,你们为中国人争了光,因为有你们我感到自豪。”
5月,雨季来临了。
雨季的来临有喜有忧,喜的是下雨了,温度会降到30度以下,天气比较凉快了;忧的是雨水多了,蚊虫繁殖快,疟疾等传染病也多发。在这里最恼人的就是疟疾,一旦染上疟疾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一月或半月就会复发一次,高烧不退。由于野外工作都是单人分片负责,一个萝卜一个坑,为了抢工期,钻探施工人员只能将药剂带到施工现场往芒果树上一挂,一边吊水一边顽强地指挥钻探。
恼人的雨有时甚至整天下个不停,这时地质队员们就只好见缝插针地从事地质工作了。进行野外填图或取样,往往刚才还是大睛天,可是没一会儿就雨来风骤,电闪雷鸣,一会浑身就淋湿了,粘稠的泥巴沾满了地质队员的双脚,每走一步都十分辛苦。但由于一些收尾工作还没结束,地质队员们只有冒雨野外作业。
2009年5月22日,几内亚项目工程通过了国家级勘查督查员、储量评估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文智等专家的验收,野外地质工作被评定为优秀级。验收结束后,专家们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条件这么艰苦,没想到勘查速度这么快,没想到取得的成果这么大。”
由于河南省地矿局地质二队在几内亚558首期勘查项目中的杰出表现,在国内外名声大震。中电投2008年9月在几内亚取得3650号矿区的矿权,就直接委托地质二队进行勘探。而河南国际矿业也不经招标就直接把558铝土矿二期交给了他们,唯一附加的条件就是:还要卢耀东带领的那支地质铁军。
十、为国找矿立新功
2009年6月,558二期和3650号一期两处野外工作圆满结束。
2010年12月,3650号矿区二期野外工作圆满结束,共完成1:5万地质填图1440平方公里,1:1万地形地质测绘33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地质测绘14.6平方公里,完成钻孔2885个,3.9万米。采集加工样品50000个。
自2007年11月以来,几内亚558矿区铝土矿勘查目在几内亚取得了令业内振奋的找矿成果;2009年,由他们完成的“河南国际几内亚558矿区铝土矿勘探项目”,取得了“找矿成果”和“勘探速度”两大突破,获得“河南地矿局2009年地质找矿一等奖”;继此之后,2010年同样由该项目部完成的“中电投几内亚3650号矿区铝土矿勘探项目” 荣获了中国国际矿业合作最佳勘查奖,并同时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和“河南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第一名”。
这是他和他的队友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奋斗之歌。
经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陈毓川、李廷栋等专家鉴定“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勘查史上勘探工作规模最大、周期最短、成果特别突出的奇迹,必将载入勘查史册。”
得知中科院院士的评价后,那一晚,卢耀东推掉应酬,关了手机,独自来到办公室。他为自己泡了杯茶,他想起自己刚来地质队的时候英气勃发,现在镜子里的那个人已经有些谢顶,有了眼袋,也有些发福了,总而言之,他老了。他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地质工作,苦过累过,犹豫过埋怨过,哭过笑过,大汗淋漓过死里逃生过,就是没有后悔过。他找到一张自己刚来地质队的照片,挺拔的身材,青涩的笑容,他把这张照片拿着手里,细细摩挲着,像抚摸着这么多年的岁月,他恋爱结婚生子,岁月流逝,孩子长大,妻子有了白发,而他的梦想在他付出这么多心血之后,终于实现了,不容易啊!卢耀东想笑,但是泪却先流了出来。
这次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地质二队的成绩,也是全局实现的重大地质找矿突破。这是河南省地矿局在国外探明的最大的一个矿床,这是该局引领省内、国内大型企业走出去取得的巨大成果。这是河南省国土系统的骄傲,更是全省人民的骄傲!
2010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播出了地质二队几内亚项目部职工给全省人民拜年的视频,各地市在不同时段进行了转播,大大提高了该队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年来,卢耀东同志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带领着项目部近千名工作人员忍受着毒蛇、猛兽、蚊虫、疟疾、伤寒、艾滋病、高温等艰苦环境的折磨,承受着高强度的身心压力,英勇善战,取得震惊全国的成绩,为缓解我国铝土矿资源压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练就了一支能征善战、装备一流的地质勘查队伍,树立了地质二队在国外地质勘查市场上的金字招牌,已有十多家国内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与地质二队洽谈国外矿权勘查事宜。
因为忙于项目,卢耀东说,这么多年,他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
前几年,他80岁的老父亲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并已扩散转移。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而他作为家中长子,万分焦急的家人急等他为老父亲如何医治拿个主意,而他居然抽不出完整的时间,去医院详细了解父亲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每天,工作上的大事小事追着他赶着他,吞噬了他所有的时间。平时不能承欢膝下也就算了,如今老父亲病魔缠身,他不能不管不问。自己一直以为和家人有的是时间相处,先忙工作,不成想父亲就得了这么大的病,想到此,他就心如刀绞:离家30多年了,只因一个“忙”字没能膝前尽孝,此时他是多么渴望能够把老父亲住院的事情安排妥当,然后好好陪伴在老人身边啊!老人辛苦一辈子,自己无力报答,惭愧啊!但是工期不等人,重任当头,他只能在临出国的前一天把父亲安排住进医院,将照顾老人的重任托付给妻子,再三拜托:“你在家里多操心了。”
临行前,他去医院看望父亲。他把父亲干枯瘦弱的手紧紧握在自己手心里,久久说不出话来。而老人浑浊的眼里流了泪,老人想的是自己是否还能等到儿子远行万里归来的那天;他想的是希望上天眷顾,回来时还能看到老父亲健在……
出国之前,他特意挑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放在钱夹里。就这样,带着对家人的惦记和愧疚,他来到了几内亚。在几内亚的那段经历,是卢耀东生命中最难忘怀的记忆。回想起那段岁月,其中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名地质队员在野外工作时,被马蜂蜇了100多下,当场休克;在野外吃一顿饭,苍蝇多得短短的几分钟里可以钻到嘴里四五个;几乎每个地质队员都有过得疟疾的经历,甚至有人一个月得了三次;被从河流中爬出的鳄鱼追着跑的恐惧;50度高温下的艰苦作业;曾经并肩战斗的队友的牺牲……
今天,当我们听到了像卢耀东这样一群人的经历之后、当我们看到了他们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之后,我们不禁扼腕叹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身上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精神、他们的大无畏的攻坚克难的精神、他们的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不正是新时期河南人“三平精神”的集中体现吗?他们为中国、为河南省、为河南地矿赢得了尊严,他们身上的“敢为人先”的几内亚精神——“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科学诚信、团结奉献”,也必将成为激励广大地质队员“走出去”创业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由于种种缘由,笔者无法全部了解卢耀东和他的队友们的事迹,无法一一例举其他更多的无名英雄鲜为人知的事迹…… 尽管时间已过去了,但那一个个奋勇拼搏的身影,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一幕幕传奇的经历,浓浓镌刻在了我们的画卷中;那巨大的找矿成果,已经载入了中国的找矿史册!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