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华:我住房的变迁

我住房的变迁

赵风华

未识堂前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人到中年。不禁感叹,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国人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和空前改善,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心情也是越来越好!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父母都是老地质,单位分给我们家两间平房,在平房的外面接着一间不大的厨房。那时我年龄尚小,家里没有水管,用水极为不便。父亲每天都用一个大桶把清水提回家,没有下水管道,还得再把积攒的脏水提出去倒掉。鉴于此,母亲总是叮嘱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要浪费。那时,我们会把洗米水用来洗菜,再把洗菜水用来浇花浇菜。在门前厨房的边上,父亲圈了一小块儿地,种些比较省心又不占地方的菜。每年清明,父亲教我种下丝瓜和梅豆。这些小小的种子和发芽的青苗就像一缕希望,牵引着我每天为她们浇水、看护,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瓜菜的蔓叶,也给我们简陋的平房增添了生机。梅豆秧上,点点的小紫花掩映在叶子当中十分的好看,而丝瓜上的小黄花更是娇小可人。随着夏末秋初的到来,我每天都能在这些肥沃的叶子中,找到并摘下还带着一层绒毛并泛着淡淡光泽的青嫩丝瓜,摘到一个个淡紫色的梅豆角,那种收获的喜悦让我终生难忘!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分到了当时很有优越感的二楼一套居室,里面有厨房和卫生间。这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大冷天去外面洗衣洗菜,也不用去外面的洗手间方便了。当时,我面对如此舒适的住房,那种幸福感不胜言表,我也从父母的脸上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豪。

转眼之间,我也成为一名地质队员。结婚时,单位分给我们一套比较精致的小居室。房间不大,但采光特别好,我每天都能沐浴在暖阳中,连气色都平添了几分红润。九十年代末单位开始集资盖新房,很多职工犹豫不决,我却果断报名,花了在当时已经是天价的四万元钱,喜气洋洋地搬进了将近九十平米的一套新居。面对宽敞明亮的新房,我突然理解了农民们为什么那么渴望盖房子,理解了他们盖起房后那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随着地矿行业的蓬勃发展,单位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市场。为了让广大职工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单位积极响应上级政策迁址至省会郑州。于是,我又在新的基地购买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的住房。环视我的新家,房间是那么的敞亮、通透,客厅、厨房、书房、卧室还有两卫,舒适、幸福的程度已在不言之中!

我们现在的住房,楼前楼后翠鸟声声,绿树相映。附近小学、中学、大学一应俱全,医院、地铁、公交、街心公园更是环绕左右,地理位置、居住环境堪称一流。特别是附近的中心广场,更是给我们锻炼身体提供了一方天地。每天早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做着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有快步走的、有跳舞的、有走模特步的、有唱戏的,总之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离我们居住的不远处,还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街心公园,花鸟虫鸣,绿树成荫;曲曲弯弯的小径边上是清清的池塘,池塘里睡莲朵朵,小桥边绿草青青。若是在清晨或是傍晚,漫步在这里,更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每每迎着朝阳走在上班的路上,沐浴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城市景象,我都会心生感恩: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了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硕果累累,哪能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