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房看变迁
张家桢
我是一名地矿系统的退休职工,一九七五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物探队五分队工作。当时,五分队正在济源县王屋山区的林山大队小沟测区开展电法勘探。我与同行的徐传新同志被安排到林山大队曹庄村的一处民房居住。山村条件差,住房也很紧张,但是为了给物探队员提供方便,村民们自己挤挤,毅然把房子腾出来给物探队员住。我所住的民房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两层草房的上层,我们称之为“牛棚”。之所以称之为牛棚,不仅因为下层养牛,还因为可以透过用木板铺成的年久失修的上层地板的缝隙,清楚地看到下层的耕牛和牛粪。冬天还好,夏天牛和牛粪的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五分队是野外分队,工作地点是流动的。一个测区工作结束了,就要搬到另一个测区附近找地方安营扎寨。
一九七七年,王屋山测区工作结束后,五分队奉命到大别山区的新县开展工作,我们住在千斤公社杨店村的一处民房里。新县多水,盛产茶叶、水稻。这处民房紧挨池塘,每天可以看到悠闲的鸭鹅在水面嬉戏,年轻的村妇在塘边洗衣,笨拙的水牛在池边饮水,一派淮南水乡风光。我们的住房虽然是潮湿的、露着天的土坯破瓦房,比王屋山的“牛棚”还是强多了。在这里我们一住就是两年。
一九七九年,五分队从大别山区搬到伏牛山区的淅川县开展物探工作,住在淅川县老灌河西岸薛庄村。我住的这家男主人姓薛,女主人姓侯,一家四口人,共有三间房,一间留给自己住,两间腾给物探队员住。就连仅有的一间不足10平米的独立厨房也腾出来让给物探队员住了。
当地民风之淳朴可见一斑!
我和我的同事李庆生就住在这间低矮漆黑的厨房里。
一年后,我结婚了。由于是双职工,单位在当时的办公地新乡鲁堡分给我们一间平房,供我们住宿和做饭用。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家。虽然家中只有用两块床板拼在一起组成的一张大床,两床被子,一只木箱,一个煤火炉,但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们拥有了一间自己的住房。
一九八二年,物探队从新乡鲁堡搬迁到新乡市新获路91号,我的家也随之搬到新队部的南楼。与其他双职工一样,我们分得一间14平米住房。南楼是筒子楼,东西长大约50米,南、北是房间,中间是宽1.35米的楼道,楼道两旁每户放置一台做饭用的煤火炉,煤火炉旁放着几摞九孔或者十二孔的蜂窝煤球。每到做饭时间,一家一个炊事员,站在自家门口的煤火炉旁,煮稀饭、下面条,或者煎炒烹炸的弄几个小菜,准备各自的饭食。这时,如果有人想从楼道过去,忙着做饭的人就要直直腰、收收屁股或者挪开,让人家过去。大家做着饭,唠着嗑,说着笑话,拉着家常,场面温馨和谐。楼道上放台煤火炉,房间内就能腾出一个炉子的面积。虽然很多煤火炉在楼道里一起做饭,经常会弄得烟满楼道,但这样毕竟扩大了自己住房的使用面积,所以大家都这样做。我们在南楼住了七年,刚搬进南楼时孩子才一岁,搬出南楼时,孩子已经八岁了!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物探队三号住宅楼落成,够条件的双职工要排号入住。50套住房,我排在第51位。非常遗憾的与三号楼擦肩而过。第二年,三号楼入住完毕,一号楼上的一户四口之家,因搬进了新的三号楼,腾出一套40平米的两居室。这样,排在第51位的我,就顺理成章地取得了旧的一号楼四单元四楼的住房资格。
一号楼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建筑。我分的这套房,虽然面积小,又是顶层,还是人家住过十多年的旧房,搬进去前,光厨房地板上的油泥,就让我足足清理了一天。但是我们全家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终于可以有他自己的卧室了!卫生间面积虽然只有0.8平米,但毕竟不用去公共卫生间排队了。没有客厅不要紧,我把阳台改成厨房,厨房改成卧室(只能铺下一张1.8米×0.9米的儿童床),卧室改成客厅。呵!面积虽小,啥功能都有了。我高兴地对妻子说:“妥了,这下够住了,以后不用再换房了。”
一九九九年,单位计划集资建造七号住宅楼,双职工、单职工都可以报名购买。只是每套100多平米的单元房要拿出六万元购买。
七号楼是集资房,是“买房”不是“分房”。物探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结束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分房模式。
我与妻子商量,这次购房我们是报名还是不报名?先不说能不能拿出那么多钱,主要是有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住的40多平米单元房挺好的,有必要换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傻呀?住40多平米还挺好的?能拿六万元钱买100多平米的房子,还商量?你这不是傻,是太傻!
但是,我当时的确是这样想的。因为一个曾经住过土坯房,住过“牛棚”的人,能住上40平米的单元房,确实感到满足了。再说了,六万块钱,在当时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后,在妻子的坚持下,我们报名购买了七号楼一套100多平米的单元房。二零零零年底,我们搬进了新房,搬进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宽敞明亮,南北通透。安装了防盗门,铺好了地板砖,卫生间、厨房还粘贴了墙砖。没有装修,搬进去就能住。从40平米的房子搬进100多平米的房子,那感觉、那心情,一个字,爽!心中暗想,这辈子再不用考虑房子的事了。儿子结婚,这房子也够住了。
二零零四年,物探队准备迁到郑州,南阳路地矿家园准备动工兴建。队上考虑职工迁郑后的住房问题,就与当时的探矿厂协商,集体购买地矿家园住宅楼。因为工作的需要,这次购买地矿家园的住房,我没有犹豫,果断报购了一套135平米的较大单元房。二零零七年拿到住房钥匙并进行了装修。至此,我拥有了一套经过精装修的住房!
二零一五年退休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想让我们老两口过去随他们一起生活。我告诉儿子:“你想让我和你妈过去与你们一起生活也行,但是不能与你们住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方便。你给我们买套房,我们就过去住。”我这样说,是句半开玩笑的推辞话,哪能真让孩子买房?
前不久,儿子打电话告诉我:“爸,准备过来住吧,我买了一套洋房,马上就要交房了!”嘿——!臭小子,还真买了一套房啊?
看来我的住房还能进一步改善......
四十多年来,我的住房从“牛棚”、土坯房,从十几平米的平房、筒子楼房,变成了一百多平米的单元房。四十年前,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我的住房,我的生活,变化会这么大。我住在老家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经常给别人说,“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的日子会过得这么好!”老母亲这样说,街坊邻居这样说,晨练的老人、跳广场舞的大妈也是这样说。
这四十多年,基本上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步。我个人、家庭的生活变化大,国家的发展变化更大! 城镇化、信息化、高铁、路桥、互联网,航天技术…… 都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化着、进步着。
我们这一代人吃过糠、下过乡、经历过文革、有人上过夜大、电大、工农兵大学;我们这一代人也用过手机,坐过高铁,住过楼房,上过互联网,还赶上时髦的微信聊天,支付宝购物,扫码骑单车。我们是经历丰富的一代人,也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飞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四十年!
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不了多久就能够实现!